电池电力供应不足
燃油车电池容量与放电量局限
普通家用燃油车通常仅配备一个 12V 的启动电瓶,其最大容量一般仅为 1.2 度电。无论是从容量大小还是放电能力来看,都相对有限。以智驾功能的能耗需求为例,在一般工况下,智驾系统每小时的耗电量约为 0.3 – 0.5 度电;而在复杂工况中,这一数值更是会飙升至每小时 1.5 – 2.5 度电。显然,燃油车的小容量电池难以长时间支撑高阶智驾系统的电力消耗。
电动汽车电池的优势
与燃油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要大得多。当前市场上,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容量普遍在 50 – 60 度电以上。此外,电动汽车在特定工况下还能够利用动力回收功能为电池充电,进一步保障了电力的持续供应。这使得电动汽车在为高阶智驾系统供电方面具备明显优势,能够稳定满足智驾系统长时间、高能耗的运行需求。
智驾开发成本高昂
电动汽车的低成本开发优势
电动汽车在设计之初,便围绕电力传输和电子控制系统构建整车架构。车身上各类传感器以及基础控制系统的布局较为完善,在实现高阶智驾时,只需植入一套高阶智驾系统即可运行。由于其本身在电子架构方面的优势,需要额外增加的传感器数量以及内部适配改造工作相对较少,从而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。
燃油车的高成本改造难题
燃油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。其机械结构占主导,车身上的传感器配置较少,整车的电子架构也不够完善。要实现高阶智驾,燃油车需要对每个机械部件进行深度电子化改造,不仅要添加大量的传感器,还需对整车的电子架构进行全面升级。这一系列改造工作将大幅增加造车成本,使得配备高阶智驾的燃油车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,不利于市场推广。
动力响应迟缓
燃油车动力响应延迟原理
当燃油车驾驶者踩下油门,发动机需要先将燃油转化为动能,然后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车轮上。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机械环节,导致动力响应存在明显延迟。尽管燃油车在动力输出方面可能较强,但在响应速度上,相较于电动汽车却处于劣势。例如,当智驾系统下达加速指令时,燃油车的动力一般会延迟 1 – 2 秒才会跟上。
电动汽车动力响应优势
电动汽车的加速则是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来实现,而电机转速由电信号控制。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,几乎不存在延迟,使得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快速的动力响应,真正做到 “油门说走就走”。这种快速的动力响应特性在高阶智驾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,能够使车辆更及时地对各种路况和指令做出反应,保障行车安全。
刹车与转向系统延迟
燃油车机械结构导致的延迟
燃油车的刹车和转向系统大多为纯机械结构,当车辆发出刹车或转向指令后,指令需要经过一系列机械部件的传递才能最终执行,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延迟。在高阶智驾场景中,这种延迟可能会导致车辆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做出准确反应,从而引发安全隐患。
电动汽车电信号控制的优势
电动汽车的油门、刹车和转向系统均由电信号控制,信号传输速度极快,基本可以忽略延迟。这使得电动汽车在智驾系统的控制下,能够更加精准、迅速地执行各种操作,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电动汽车的车机中控在长时间使用后,也可能会出现卡顿和延迟情况,影响智驾系统的性能。
综上所述,受限于电池电力供应、高昂的智驾开发成本以及动力、刹车和转向系统的响应速度等因素,当前燃油车在实现高阶智驾方面面临诸多挑战,相比之下,电动汽车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燃油车在高阶智驾领域毫无机会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如高效能量回收技术在燃油车上的应用、更先进且成本更低的传感器及电子架构的研发等,有望逐步解决燃油车面临的这些难题。未来,或许我们能够看到燃油车在高阶智驾方面取得突破,与电动汽车在智能化赛道上并驾齐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