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GB/T 41798-2022 解读: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场地试验的技术框架》
引言
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加速落地,自动驾驶功能的安全性验证成为行业核心关切。GB/T 41798-2022 作为国内首部针对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的国家标准,通过明确统一的试验方法与技术要求,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场景应对能力验证提供了 “标尺”,是衔接技术研发与实际道路应用的关键技术依据。
一、标准核心定位与适用范围
1.1 核心目标
标准以 “可控场地场景验证安全性” 为核心,通过模拟典型交通场景,检验自动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、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能力,同时要求结合道路试验与仿真
试验,构 “场地 – 道路 – 仿真” 三位一体的完整验证体系,确保自动驾驶功能的可靠性。
1.2 适用对象
标准主要适用于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 M 类(至少 4 个车轮、载客)与 N 类(至少 4 个车轮、载货)车辆,其他类型车辆可参照执行,覆盖了乘用车、商用车等主流智能网联汽车品类,为不同车型的试验提供统一基准。
二、场地试验的一般要求与技术规范
2.1 环境要求:构建标准化试验场景基础
试验场地需满足多维度环境条件,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:
  • 路面条件:采用混凝土或沥青路面,需具备良好附着能力,避免路面摩擦系数差异影响车辆控制性能测试;
  • 交通标志标线:需清晰可见且符合 GB 5768 系列标准,确保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模块能准确识别交通控制信息;
  • 车道宽度:按限速分级设定 —— 限速≥60km/h 时,车道宽度 3.5m~3.75m;限速<60km/h 时,车道宽度 3.0m~3.5m,匹配实际道路车道尺寸;
  • 激活条件:需配备自动驾驶模式正常激活所需的数据(如高精地图、定位信号)与设施(如通信基站);
  • 气象光照:默认在天气良好、光照正常环境下试验,特殊天气(如雨天、雾天)或夜晚光照场景的试验需参照附录 A 执行。
2.2 试验设备与数据采集规范:保障试验可追溯性
设备精度与数据记录是试验有效性的关键支撑:
  • 设备精度要求:速度测量误差≤0.1km/h,位置定位误差≤0.1m,视频记录分辨率≥1920×1080,确保试验数据的精准度;
  • 数据记录内容:需完整存储车辆状态(如速度、转向角、制动状态)、目标物运动数据(如行人 / 车辆的位置、速度)、人机交互信息(如模式激活提示、接管请求),实现试验过程的全链路追溯。
2.3 试验车辆人机交互要求:聚焦安全操作边界
车辆需满足明确的人机交互设计要求,避免操作混淆导致的安全风险:
  • 具备便捷的自动驾驶模式激活 / 关闭操作方式(如物理按键、语音指令),确保驾驶员可快速干预;建系统状态(如自动驾驶激活、即将退出)及人机转换过程(如提示接管)的提示信息需清晰可见(如仪表盘显示、语音播报),保障驾驶员对系统状态的实时感知。
三、试验通过条件与否决准则
3.1 基础通过条件
每个试验项目需连续完成 3 次测试且全部通过,避免单次试验的偶然性影响结果判定。
3.2 关键否决项与安全底线
若试验中出现以下情形,直接判定不通过,明确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红线:
  • 骑压实线、超出限定车速(超速);
  • 碰撞道路基础设施(如护栏、交通标志)或试验目标物(如假人、模拟车辆);
  • 未通过减速、绕行、停车等方式避免潜在碰撞(不限定具体技术手段,仅考核安全结果)。
四、关键试验场景与技术验证方法
标准将自动驾驶场地试验划分为五大核心场景,覆盖典型交通交互场景,针对性验证系统应对能力。
4.1 交通信号识别及响应测试:验证规则遵循能力
包含限速标志、弯道、停车让行标志 / 标线、机动车信号灯、方向指示灯、快速路车道信号灯 6 类子场景,核心测试目标:
  • 限速标志:系统需根据车辆最高设计速度动态选择限速值,确保车速及时调整至限速范围内;
  • 弯道测试:区分乘用车与商用车 —— 乘用车通过弯道的最低速度≥0.75 倍限速值,商用车需满足对应车型的最低速度要求,验证弯道行驶的稳定性;
  • 信号灯响应:红灯时,乘用车停车位置距离停止线≤2m,商用车≤4m;绿灯亮起后,乘用车起步时间≤3s,商用车≤5s,考核信号灯识别与执行的准确性。
4.2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障碍物识别及响应测试:覆盖复杂道路元素
包含隧道、环形路口、匝道、收费站、无信号灯路口左右侧直行车辆、施工车道、静止车辆占用部分车道 9 类子场景,核心验证逻辑:
  • 常规基础设施:隧道、环形路口、收费站场景中,验证系统是否具备正常通行功能;若场景超出系统设计运行范围(如无隧道通行能力),需及时提示驾驶员接管;
  • 障碍物应对:施工车道、静止车辆占用部分车道场景中,系统需通过换道(若具备换道功能)或停车避让,并发出提示信息(如 “前方施工,即将停车”),避免碰撞障碍物。
4.3 行人与非机动车识别及响应测试:守护弱势交通参与者安全
包含行人通过人行横道、行人沿道路行走、自行车同车道骑行 3 类子场景,重点考核系统对弱势目标的感知与保护能力:
  • 行人横穿场景:区分成年假人与儿童假人,测试系统的紧急制动响应时间(如儿童假人横穿时需更快速制动)及跟随后的平稳起步;
  • 自行车 / 摩托车同车道场景:系统需根据目标运动状态(如匀速骑行、减速)选择绕行(若车道条件允许)或跟随行驶,避免追尾或侧面碰撞。
4.4 周边车辆行驶状态识别及响应测试:模拟多车交互场景
包含摩托车同车道行驶、前方车辆切入 / 切出、对向车辆借道行驶、目标车辆停 – 走 5 类子场景,验证系统对动态车辆的交互能力:
  • 摩托车同车道切入 / 切出场景中,系统需实时调整车速与车距,确保不与摩托车发生碰撞;
  • 目标车辆 “停 – 走” 场景(如拥堵路况)中,系统需跟随目标车辆平稳启停,避免急加速、急制动。
4.5 自动紧急避险测试:应对极端危险场景
包含行人横穿道路、自行车横穿道路、目标车辆切出后存在静止车辆、前方车辆紧急制动 4 类子场景,聚焦系统的紧急安全防护能力:
  • 自动紧急制动:前方车辆紧急制动时,系统需在安全距离内触发制动,避免碰撞;
  • 最小风险策略:若系统检测到自身超出设计运行范围(如定位信号丢失、感知失效),需执行安全停车操作并提示驾驶员接管,且不得主动恢复自动驾驶模式,防止系统失控。
五、标准的实践意义与行业价值
GB/T 41798-2022 的发布与实施,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具有三重核心价值:
  1. 统一试验基准:结束了此前自动驾驶场地试验 “各企业自定标准” 的局面,为车企、检测机构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,降低行业测试成本;
  1. 强化安全验证:通过覆盖 “信号 – 设施 – 行人 – 车辆 – 避险” 的全场景测试,构建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验证闭环,减少技术落地的安全风险;
  1. 推动技术迭代:明确的测试目标(如信号灯响应精度、紧急制动时间)为自动驾驶算法优化提供方向,引导行业聚焦核心技术突破。
小结
GB/T 41798-2022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的 “技术蓝图”,不仅规范了试验流程与要求,更通过场景化测试定义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边界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发展,标准或将进一步拓展场景覆盖(如复杂城区道路、多智能体交互),但当前版本已为自动驾驶功能的安全性验证奠定了坚实基础,助力行业从 “技术研发” 向 “安全落地” 稳步迈进。
上一篇